公司看好作为公司第一增长曲线的智能家居摄像机在海外的市场空间:一方面是用户开始接受WiFi Camera进入家庭,比如孩子比较多的家庭,有较大的看护需求,摄像机增速还是不错的;另一方面,用WiFi Camera替代模拟摄像机的趋势明显,更简单、成本更低、用户TCO更低的产品竞争力还是不错的。
作者 | 颖宝
超过25岁,甚至没资格进喜茶摇奶茶。
热搜话题#深圳一喜茶门店拒招25岁以上员工#下,一名网友爆料称,深圳一家喜茶门店的招聘年龄设定在18-25岁之间,28岁的自己因此被“嫌老”拒招。据此门店招聘负责人的解释,“卡25岁”是因为店内员工都比较小。
网友对此事各持观点。有人认为,喜茶门店是出于对客群年轻化考虑,员工年轻一点,能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并构建年轻的企业文化。但店员的职责不是与顾客户聊天,25岁人和30岁人在交流和思维方面也不会相差太多。“卡25岁”的真正原因,或是如另一种观点所诉:“就是要找体力好且便宜的牛马。”毕竟,25岁人和30岁人的工资差得可多了。
只招年龄小的、工资低,是茶饮行业的普遍现象。茶企们烧钱打价格战,看似造福了消费者,但实际上更可能是“你喝的每一杯9 .9元奶茶,都是在压榨年轻人”;而年轻人选择进店摇奶茶,就像是曾经进厂打螺丝。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内卷下的茶饮行业,越来越像是另外一种“富士康”。
只有年轻人吃得下喜茶的苦
不止深圳那一家喜茶店在卡年龄。
喜茶的招聘信息显示,北京地区店员年龄要求为18-35岁,上海崇明门店值班经理、调茶师年龄要求为18-29岁。
除了一线员工,今年年初,喜茶总部的管理岗位也被爆出压低年龄,比如电商分销主管一职的招聘年龄是25-30岁,但要有3-5年工作经验。由此引发网友调侃:“本科毕业工作3-5年也就刚好卡线进喜茶,硕士毕业的朋友就压根没机会了。”
更为现实的是,喜茶会把用人年龄上限写到25岁,意味着其真正招的是20岁上下的,而且已经招到一大批了。截至2024年2月,喜茶在岗调饮师超万人,以95后为主、平均年龄为23.8岁,其中本科占比20%、专科占比42%。
招年轻人是为了扛起高强度的工作。
喜茶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末,喜茶的多肉葡萄累计售出1.5亿杯;2023年全年,50-89平方米为主力面积的事业合伙门店中,单日单店最高销售量超5300杯。这上千、上亿杯茶,全是店员用双手一杯杯做出来的。
曾有记者在北京大悦城的喜茶门店体验“一日店员”后表示,光是盖杯盖子这项工作,就要耗费一定的脑容量,因为产品线有8种杯盖子,不同的茶饮要盖不同的杯盖——热饮要配黑盖子、700ml的大杯沙冰要用透明半圆的盖子……盖慢了、盖错了,都有可能被顾客投诉。打包流程中,店员也需背熟5种打包袋、4种吸管衍生出的十几种搭配公式。
后厨工作也不轻松。葡萄要一颗颗手动剥皮,每人每天剥五、六大盆,以“框”为计算单位的桑葚、杨梅等水果,同样是手动处理。洗水果只是第一步,往后还有煮小料、洗水果、煮茶汤等等步骤。
但最繁重的还属调饮工作,整套流程包含备料、贴杯加料、调茶、打杯、加芝士等数个环节。一位在上海迪士尼喜茶门店工作的店员表示,在高峰时期,调饮师们每小时要做接近1000杯,日均5000杯是常态,因此需要确保调配不出错的同时“以光速出餐”。为保证订单承载力,店员往往需要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9点。
2024年年初,有网友发起了一项面向喜茶员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受访员工表示能准时下班,经常或偶尔晚下班的有43%,更有18%的人选择了“经常很晚下班”。受访员工中,就算职级已为“店长”,也逃不过“最晚大概要12点下班,开店的话大概8点上班”。
但薪酬,并未与高强度、长工时相匹配。
一位济南喜茶直营店的前员工曾在采访中表示,直营店员工在上岗前会进行2个月的培训,转正后月薪6000多元——比对当地平均薪酬和住房支出,此工资只能算中下水平。2024年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济南平均招聘月薪9561元、平均房租1500元/月。
加盟店的工资则更低,一位长沙加盟店的员工表示,他每个月只有4000元,且没有上岗培训。据媒体显示,喜茶平均薪酬为7485元/月,但其中有33%的员工薪酬为4000-6000元/月。
难怪喜茶要招年轻人,25岁以上的“老龄人”可吃不动这种苦了。网友们就连玩梗,主体也绕不开年轻人:
“你喝的每一杯9 .9元奶茶,都是在压榨年轻人。”
行业通病
讽刺的是,喜茶的这种“压榨”在新茶饮行业太常见了,以至于类似的新闻不再能掀起舆论波澜。
2024年7月,瑞幸被爆出“嫌弃”26岁应聘者年纪太大,该门店店长在面试过程中表示,需要年轻有活力的人,害怕(年纪大的人)跟大伙们对话有代沟。26岁的美好年纪,在蜜雪冰城同样算“高龄”,2023年11月,蜜雪冰城被指多家门店在招聘店员时卡年龄。
2024年6月,Manner咖啡连续3家店爆出店员与顾客发生冲突,包括咖啡师与顾客相互掌掴等行为。三起事件的表层致因均为“店员情绪失控”,深层致因则为Manner咖啡对员工的压榨。
媒体报道显示,Manner咖啡单日营收在5000元以下的门店是只安排一名店员的。按杯均价20元来计算,5000元营收目标对应250杯咖啡。假设咖啡师一天工作10小时,意味着每小时要做25杯咖啡,而星巴克平均每店员每小时做12杯。这还没算上打扫卫生、打包等工作。
据Manner咖啡师的透露,即便是一线城市,Manner的咖啡师月薪也才5000元左右、实习期工资仅4000元,上班时间通常是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同时,迟到、事假会被扣全勤奖1000元。
这类新闻刚出时,网友们还会在评论区吵两句“气炸了”“不喝他家了”云云,但最终都会归于沉默,行业用工歧视与压榨现象不会在朝夕之间消失,因为站在企业的角度,先卷内部才有本钱卷市场。
纵观新茶饮市场,规模其实仍在增长。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人均现制茶饮年消费量将从2022年的约9杯,提升至2028年的约26杯;现制茶饮店市场的零售额将从2022年的1680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5319亿元。
无奈竞争者太多,蛋糕再大也不够分。《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3-6月,美团外卖新茶饮头部品牌上新SPU分别为9200个、9100个、8600个和8300个,而2022年同期分别为7200个、7600个、7900个和7800个。这导致会有大量品牌不可避免地沦为泡沫,GeoQ Data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101家连锁新茶饮品牌新开店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闭店量却提升了近3000家。
新茶饮企业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同质化的自救之路——烧钱打价格战、打营销战。但伴随今年年初价格战出现反噬,营销战也变得不灵了。《DT商业观察》发布的一份社会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人们对此不断祛魅。只有33.1%的消费者表示,对联名的兴趣比以前更强了。即使面对稍有兴趣的联名,55.3%的人也只会“随缘买”,8.8%的人甚至表示“看看就行了”。
相比瑞幸×茅台的酱香拿铁“首日销量突破了542万杯”,喜茶在2023年的三次联名成绩与之相差甚远——与游戏《原神》联名“3日销量300万杯”、与FENDI联名“3日销量150万杯、与《喜剧之王电影》联名“3日销量60万杯”。
同时,价格战与营销战改变了各品牌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从以前的各具卖点、定价错位,演变成一致的低价走量模式。如今当品牌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时,却已回不了头,创新壁垒早已在内卷中不复存在。
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去泡沫”升级的同一时间里,“卷员工”行为也随之频繁上演。
另一种富士康
一个与压榨相悖的现象是,餐饮服务行业长期用工难。
此现象在2019年便开始被广泛讨论,在当年人社部发布的“最缺工”职业排行榜中,餐饮服务人员位列TOP10。一直到2023年,人们仍在讨论解题思路,比如同年2月中国饭店协会建议增设小时工、临时工、兼职岗位等灵活性岗位,增加餐饮就业吸引力。
为何能源源不断招到20岁出头年轻人的企业们,仍会用工难?这指向了餐饮行业,以及下属的新茶饮行业的共性问题——高流失率。
一名茶饮店店长曾向媒体介绍,正常的员工职业成长轨迹,应该是从吧台店员到训练员、代理店长、店长,所需时间少则1年,多则3年。即便是最简单的调茶师,能标准出品也得培养1-2个月。但现实是,一些新茶饮品牌并无规范的员工培养机制,比如上述的manner咖啡在以前还会安排为期2周的新人脱岗培训,伴随人手短缺情况加剧,如今新人都是直接入职到店带训。
这种情况,更别提宣传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维护企业品牌利益意识等方面了,导致新茶饮企业的一线员工凝聚力薄弱是普遍现象——更深层地看,这是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的疏忽。《每日经济新闻》曾在报道中指出的一个行业通病:过于追求人效比。这相当大多茶饮企业仅仅把员工视为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
而站在店员角度,此现象就意味着学习与晋升渠道狭窄,且无归属感,加之工资低、工时长、工作内容单一枯燥,导致年轻人只会将茶饮店工作视作过渡,干个一年半载就离职。《中国饮品快报》报道的数据显示,餐饮服务业员工工作一个月的离职率达30%,三个月离职率达70%。很多餐饮店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屈指可数,即便在海底捞这类大平台、福利尚好的企业,在职一年以上的员工也不到40%。细化到茶饮行业,调查显示,部分茶饮门店的人员流动率更是高达200%。
企业和年轻人都进入了死循环。企业压榨员工、疏于培养和建立中坚人才梯队,导致员工离职率高,只能不断压低招人年龄,纯靠年轻劳动力创造收益;年轻人干不长久,个人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只能在同一工种和层级徘徊。
这画面看上去很熟悉——新茶饮行业正在变成另一种“富士康”。
网上有不少关于“为什么进入茶饮店打工”的讨论,其中有一个原因被反复提及:十八、九岁初入社会没啥技术、找不到好工作,又嫌工厂太脏太累且枯燥,感觉茶饮店有空调、可以无限喝奶茶,上班会舒服些。纵观比对,这不过是从一个流水线,进入另一个流水线。
而这种“消耗年轻人的流水线模式”线上股指配资,又能让新茶饮企业走多远呢?